永远缅怀毛主席——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49周年

2025-09-09
来源:

永远缅怀毛主席——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49周年

九月九日念毛公,英明领袖盖世雄。

宏篇巨著明道路,文韬武略开太平。

建党建国为人民,光辉思想指前程。

牢记使命不忘本,民族团结图振兴。

今天是2025年9月9日,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是应该被铭记和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标记着时间的流转,更承载着对一位历史巨人的深切缅怀——它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逝世纪念日。四十九载春秋更迭,我们从未忘却那一天,伟大领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与教诲,永远照亮着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铿锵有力的宣言,至今仍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与尊严。“为人民服务”,这质朴无华却重如千钧的承诺,是毛泽东主席一生的写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万岁!”则是对亿万人民最深情的告白,展现了领袖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情怀。

值此纪念日之际,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再次回顾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感受他那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我们向我们的伟大领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将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何孔德、高泉、纪晓秋、陈玉先《秋收起义》油画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展开了残酷镇压,全国陷入一片恐怖与混乱之中。中国共产党因此面临生存危机,中国革命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同年8月7日,党中央紧急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深刻反思了大革命失败的缘由,并确立了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核心的新策略。会上,毛主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论断成为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

随后,毛主席返回湖南,着手筹备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起义前,他向党中央提议,应公开亮出共产党的旗帜,以区分并摆脱国民党旧有的影响。在他的倡导下,起义军设计并首次使用了中国共产党的军旗。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打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首次公开亮相,其旗帜在中国的大地上迎风飘扬。尽管起义初期遭遇重大困难与挑战,但它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孔德、高泉、纪晓秋、陈玉先《秋收起义》油画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展开了残酷镇压,全国陷入一片恐怖与混乱之中。中国共产党因此面临生存危机,中国革命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同年8月7日,党中央紧急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深刻反思了大革命失败的缘由,并确立了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核心的新策略。会上,毛主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论断成为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

随后,毛主席返回湖南,着手筹备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起义前,他向党中央提议,应公开亮出共产党的旗帜,以区分并摆脱国民党旧有的影响。在他的倡导下,起义军设计并首次使用了中国共产党的军旗。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打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首次公开亮相,其旗帜在中国的大地上迎风飘扬。尽管起义初期遭遇重大困难与挑战,但它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虹、何孔德、彭彬、韩柯《文家市》油画

面对秋收起义原计划的重大挫败,毛主席作为前委书记,展现出非凡的决断力,他力主改变策略,果断下令部队放弃攻打长沙,迅速向浏阳文家市集结。1927年9月19日,毛主席基于对当前形势的深刻分析,勇敢地提出了战略转移的新方向——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以保存并壮大革命力量,为未来的斗争奠定基础。

油画《文家市》生动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画中毛主席正以坚定的姿态进行战后总结,他那挺拔的身影、标志性的手势与和煦的笑容,不仅彰显了他作为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智慧,也流露出他平易近人、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幅画深刻传达了毛主席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从容、坚强、自信的革命豪情。

许宝中、李泽浩《三湾改编》油画

高泉《支部建在连上》油画


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的部队安全抵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此地四周群山环绕,成功摆脱了追击的敌人,为工农革命军提供了宝贵的休整机会。当晚,在村中的泰和祥杂货铺内,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的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实施重要的整顿与改编,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三湾改编”。其核心举措之一是“支部建在连上”,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约半个月后,在湖南叶家祠的阁楼之上,毛主席亲自指导红一连发展了6名新党员,并成立了人民军队中的首个连队党支部。这六位新党员中,后来涌现出了两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开国上将陈士渠与开国中将赖毅,他们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党的力量,也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招炽挺、赵淑钦、王孝柏《向井冈山进军》油画

郑洪流《毛主席在井冈山》油画

何孔德《井冈山会师》油画

1927年10月3日,毛主席决定带领秋收起义的剩余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在江西宁冈古城,他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重点讨论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稳固据点及开展游击战术的策略,确定了与井冈山当地的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合作与改造的方针,并统一了全军的思想。随后,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工农革命军成功抵达井冈山。

毛主席领导的前敌委员会,在井冈山地区巧妙利用国民党军阀间的混战以及当地敌人力量薄弱的时机,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同时团结并改造了当地的农民武装力量,逐步开辟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得知此消息后,朱德为保存并壮大革命力量,决定率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的部队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1928年4月,毛主席与朱德总司令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并组建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此时,朱德42岁,毛主席35岁,两人历史性地握手,象征着革命力量的联合。此后,他们并肩作战近半个世纪,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何孔德《古田会议》油画

1929年,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地区艰难转战,士气不振,尤其是农民士兵对革命未来感到迷茫。毛主席深刻反思,致力于探索中国共产党应如何构建并领导这样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同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上杭古田镇的古老祠堂内,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会上,通过了毛主席亲自起草的八个决议,即《古田会议决议》,为红军注入了政治灵魂,使其焕然一新,成为一支前所未有的新型人民军队。

这支军队从古田启程,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跟随党的步伐,不断取得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力量。油画《古田会议》以其庄重而不失活泼的氛围,预示着会议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毛主席等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辉煌。


彭彬《走向胜利》油画

彭彬《遵义会议》油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的征途,面对国民党湘军与桂军的双重夹击,在突破湘江封锁线时遭受了重大损失,兵力从起初的8.6万余人骤减至3万余人。

1935年1月,局势迎来转机,中央红军成功占领黔北遵义。紧接着,从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关键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后,毛主席重新确立了领导地位,为红军指引了新的方向。随后,红军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术智慧与英勇斗志,历经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等一系列艰难挑战,最终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这一壮举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时至今日,遵义会议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依然璀璨夺目,它不仅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


纪晓秋、陈玉先《延安整风报告》油画

1941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面向高级干部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这标志着整风学习运动的正式启动。历经数年,至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使全党,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达成了高度共识,标志着整风运动圆满结束。延安整风运动不仅开创了通过整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先例,还确立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紧密联系群众以及勇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这些作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重要基石,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高虹《转战陕北》油画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由此引发了全面的内战。到了1947年春,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调集大量兵力及飞机围攻陕甘宁解放区,企图占领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尽管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军队人数远超人民解放军,但毛主席却作出了战略性决策,选择主动撤离延安,以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这一决策虽然面临极大的争议与压力,但毛主席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引领着部队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的小分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行程长达371天,穿越了千余公里的路途,历经数十个村庄,所经之地地形复杂多变,行军、吃饭、住宿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毛主席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成功牵制了敌军的主力,有时甚至使两军之间的距离近至仅2千米,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智慧和领导能力。

同时,在转战过程中,毛主席还远程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包括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等策略,这些部署为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不拔与斗争精神。

靳尚谊《党的十二月会议》油画


为全面规划党的行动蓝图,加速全国胜利的步伐,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毛主席在陕北米脂县的杨家沟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的一次重要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因召开于十二月而被后人称为“十二月会议”。会上,毛主席的核心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获得通过,该报告深刻指出,当前局势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关头,标志着反革命统治及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衰亡与终结。在这一战略判断下,中共领导的解放战争在各主要战场取得了连连胜利。

随着战局的发展,1948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离开杨家沟,跨越黄河,迁往西柏坡,继续领导全国解放事业,踏上了实现全中国解放的光辉征程。


高虹《决战前夕》油画

1947年7月至9月间,人民解放军依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从内线积极向外线转移,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全国各战场上形成了内外线协同作战的壮阔局面,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面战略进攻的新阶段。经过半年的英勇奋战,共歼敌75万余人,迫使国民党由进攻转为防御,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军处于防御态势的局面。这一历史性的胜利,不仅标志着战争形势的根本性逆转,也预示着中国革命新高潮的蓬勃兴起。

油画《决战前夕》深刻捕捉了这一历史转折点的瞬间,画面中,毛主席巍然屹立于窑洞前,凝视着摊开的地图,沉思着下一步的战略布局。这幅作品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毛泽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非凡才能和深邃智慧,彰显了他作为伟大哲人与卓越军事战略家的非凡气质和坚定信念,塑造了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引领方向、决胜未来的光辉形象。

尹戎生《夺取全国胜利》油画

邓乃荣《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油画

高泉《决策出兵》油画

1950年6月,朝鲜半岛战火骤起,紧接着美国第七舰队非法侵入台湾海峡,局势骤然紧张。至9月,美军更是在朝鲜仁川登陆,逼近中国边境。同年10月,朝鲜政府紧急求援于新中国。面对这一挑战,新中国与美国的实力悬殊巨大,经济总量仅为美之二十八分之一,钢铁产量更是不足其万分之一,军事装备上更是天壤之别,美军装备精良,而我军则主要依赖步兵与少量炮兵。

面对是否出兵援助的艰难抉择,毛泽东主席深思熟虑,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为重大的决策之一。油画《决策出兵》生动再现了1950年10月4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紧张氛围。在接到朝鲜的求援后,毛主席多次召集会议,深入讨论,权衡利弊。10月2日,他主持书记处会议,部署东北边防军待命;3日,周恩来通过外交渠道向美国发出警告;至4日至5日,经过连续两天的激烈讨论,中共中央最终统一思想,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卫家园的历史性决定,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勇于担当的英勇气概。


张文新《军委扩大会》油画


资料参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阅读95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