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巨匠,感悟千年智慧 —— 参观郭守敬纪念馆
观郭守敬纪念馆感怀
古祠静立数百年,望海深思忆先贤。
治浚京杭成航道,漕运物粮南北间。
简仪窥斗知时序,精研历象可测天。
千载功勋昭日月,弘扬科学谱新篇。
郭守敬纪念馆
水利和天文科学家 郭守敬
郭守敬是 13世纪中叶至14 世纪初期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水利、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古今中外的高度推崇;他潜心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灿烂光芒。他把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城市规划建设、农业生产发展、人民日常生活、南北经济文化融合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享誉世界的科学巨星。
郭守敬主持规划、建设的京杭大运河,为北京近 800年来的崛起,为首都交通运输提供了地理依托。依靠这条物流通达的水运航线,才能迅速调集举国资源营造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偏处国家陆地版图东北隅的首都由此增强了政令通达、控御全国的能力,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作为首都须臾不可阻塞的经济命脉,,大运河承载的江南漕粮和其它物资,为国家机器服务。漕运兴盛带动了城市发展,元代的积水潭沿岸出现了以南北交融为特色的商业街市和文化景象,是大都最为繁华的城市区域。如今京杭大运河虽然由于交通发展与环境变迁不再发挥旧时的运功能,但它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造就的地域文化,在空间上展现为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文化带。郭守敬努力将西去的大运河改道北京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为这部史诗大剧书写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华彩乐章。
郭守敬纪念馆位于什刹海西海北岸的汇通祠内。其前身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重修,改名汇通祠,并立御制诗碑 。不过在 1976 年修建地铁时,汇通祠被拆除,现存有清代重修汇通祠时立的乾隆御制诗碑,碑身通高 2.43 米,方座夔龙首,碑阳为行书体乾隆御制《汇通祠诗》,碑阴为行书体乾隆御制《积水潭即景诗》三首,碑身西侧有乾隆五十一年(1784)御制诗 ,该诗碑是积水潭地区变迁的历史见证,2007 年 7 月,被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当脚步轻轻踏入郭守敬纪念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这位元代的科学巨匠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坐落在北京什刹海西海北岸、坐落于汇通祠内的纪念馆,充满明清园林韵味,以独特的方式,将郭守敬的一生与成就娓娓道来,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沉浸在科学与历史交织的魅力之中。
云峡亭 乾隆御碑
郭守敬纪念馆,古色古香的建筑与什刹海的水光相映成趣,汇通祠的历史底蕴为这份参观体验增添了厚重感。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清代乾隆御制诗碑,碑身上遒劲的字迹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辨。它不仅是积水潭地区变迁的见证者,更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这里与郭守敬的不解之缘。
纪念馆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为主题,通过四个主题展厅系统介绍郭守敬一生的功绩及其对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贡献。随着参观的深入,四个展厅循序渐进地展开了郭守敬的人生画卷。
第一展厅:“世界名人郭守敬。“生平大事” 展厅以大事记的形式介绍郭守敬的一生,以及他在天文、水利、历法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以时间为轴,将他从少年立志到投身科学事业的关键节点一一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位科学家成长的轨迹;“元代积水潭” 展厅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模型,还原了当年积水潭的繁荣景象,也让我读懂了这片水域对元大都城兴建的重要意义;“测天制历” 展厅则聚焦于郭守敬在天文领域的成就,从他创制的各类天文仪器模型,到 “四海测验” 的宏大规划,再到《授时历》的精准编制,每一项成就都闪耀着科学的光芒,让我深刻体会到他 “观象授时” 背后严谨的科学态度。“测天制历” 展厅则聚焦于郭守敬在天文领域的成就,从他创制的各类天文仪器模型,到 “四海测验” 的宏大规划,再到《授时历》的精准编制,每一项成就都闪耀着科学的光芒,让我深刻体会到他 “观象授时” 背后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一展厅:世界名人郭守敬
通州—大都 运河景象
浑仪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古代天文测量天体的仪器。浑仪的制造始于汉落下闳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其简化,创制了简仪。
简 仪
简仪,是元代汉族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简仪的创制,是中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欧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与之类似的装置。
第二展厅:“大都水利开新篇”。讲述了郭守敬对元大都水利系统的规划、建设、作用及其历史贡献。“大都治水” 无疑是最令人震撼的部分,沙盘模型与视频资料相结合,清晰地展现了郭守敬治理大都水系、贯通京杭大运河的壮举,那些精妙的水利设计,即便放在今日也令人叹服,很难想象,在七百多年前的元代,他是如何凭借超凡的智慧与实地考察,攻克一个又一个治水难题;
第二展厅 大都水利开新篇
第三展厅“通大运河树丰碑”,介绍郭守敬在贯通京杭大运河中的主要做法及意义。
第三展厅 通大运河树丰碑
“舳舻蔽水”积水潭
漕船直航积水潭
第四展厅“前贤遗珍惠后人”,介绍郭守敬大都治水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的作用与影响。 展览生动地表现了郭守敬在元大都水利建设,以及京杭大运河贯通的画卷,通过多种创新的展陈形式,展示了郭守敬在中国古代天文、水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更用心诠释了大运河在凝聚民族文化,承载中华传统方面的巨大成就。
第四展厅 前贤遗珍惠后人
参观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郭守敬那些震古烁今的成就,更是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他注重实地考察,为了治水,走遍了北方的山川河流;为了修订历法,组织 “四海测验”,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观测点,这种 “实践出真知” 的态度,即便在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他敢于创新,突破传统天文仪器的局限,创制出更精准、更简便的观测工具;在治水过程中,也不拘泥于旧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方案,这种勇于突破、敢于探索的精神,正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
郭守敬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智慧与汗水,在水利、天文、历法等领域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如今,我们参观纪念馆,不仅是为了缅怀这位科学巨匠,更是为了从他的成就与精神中汲取力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郭守敬身上那种严谨务实、勇于创新、心系民生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或许,这就是纪念馆存在的意义 —— 让千年的智慧照亮当下,让科学的精神代代相传。
郭守敬纪念馆坐落在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积水潭北侧。元朝时期,积水潭(包括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三湖)作为大运河北端最大的码头,来自全国的物资商货集散于此,南来的船只几乎遮盖了积水潭宽阔的水面,形成“舳舻蔽水”的宏伟景观,使得其东北岸边的烟袋斜街和钟鼓楼一带成为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
积水潭无论是作为潜运码头,还是城市休闲之所,都影响着这方天地间人们的生活,繁忙而诗意。在清丽的湖光山色中,荷花芦获迤逦,两岸杨柳成荫,老巷幽静,宝刹古朴,有着“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美誉的这片水域成为文人吟咏赞美的对象,也留下了许多优美词,犹如一幅水墨画卷,述说着积水潭别样的美好。现摘几首,供大家欣赏:
春日效宫体
元 · 刘秉忠
雨洗芳尘绝点埃,挑花零落海棠开。
沈香亭小国红树,太液池清映绿苦。
夜月也曾悬汉殿,朝云何止在阳台。
六宫常卷东风软,一派仙音翠举来。
《海子》 元 · 宋木
渡桥西望似江乡,隔岸接台罨画妆。
十顷玻璃秋碧影,照人骑马入宫墙,
《渌水亭宴集诗序》 清 纳兰容若
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
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
《德胜门水关竹枝词》民间传
酒家亭畔唤渔船,万顷玻璃万顷天。
便欲过溪栋渡去,笙歌直到鼓楼前。
《雨行北安门外湖上》明 · 于慎行
湖上窗栏如画舟,一天凉雨入空秋,
平桥芦荻萧萧冷,别浦鸥凫泛泛流。
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
汇通祠门牌坊
云峡亭 乾隆御碑
纪念馆正门
开展公益活动
纪念馆门前
纪念馆西侧小景
纪念馆门前的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